“上汽集团在对现有国内外已量产激光雷达的深入调研中了解到禾赛科技自主研发的40线激光雷达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和产品表现。该款产品具备测距能力强、探测分辨率高、抗干扰功能、获取信息更丰富且产品可靠性好等多重优点,满足洋山港重卡项目的严苛要求。通过项目立项评审,技术开发及最终技术方案验证等一系列工作,上汽集团最终选择用禾赛40线激光雷达做主探测雷达。”
----上海洋山港智能驾驶重卡项目 上汽前瞻技术研究部工程师
项目背景: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公司、智能驾驶、网联技术的领跑者,上汽集团针对港口转运集装箱、堆场间运输集装箱的重型卡车场景开发无人驾驶技术方案。最终落地场景是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和中国移动三方在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启动的全球首个“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示范运营项目。
产品配置:
重卡驾驶舱上方车顶搭载一颗Pandar40P激光雷达,位置架高并居中,最大程度保证激光雷达宽广的垂直视场角能被充分利用,激光雷达竖直放置,所有车辆配置0度角朝向保持统一,雷达X轴方向与重卡前向平行。
图 | 禾赛Pandar40P在智能重卡上的安装位置实拍图
使用场景和需求:
客户将激光雷达搭载在重卡驾驶舱上方车顶,通过激光雷达的远距离、高精度感知,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感知、5G-V2X车联通讯,实现在洋山港码头à东海大桥à临港智能网联测试基地等特定区域的L4级自动驾驶,厘米级定位,精准停车,与自动化港机设备的交互以及东海大桥队列行驶等功能。
客户要求传感器具备探测范围广、探测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获取信息丰富等特点,此外可以实现较高精度的障碍物检测、识别和跟踪,同时完成车辆的自车定位,保证车辆行驶安全。
应用场景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港区沿海的高湿度、高盐雾、雨雾、重卡振动等恶劣工作环境;
2)高速(60km/h)运行的重卡对于测距能力、分辨率的高要求;
3)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的产品可靠性;
4)多辆车同时运行所需的激光雷达互相抗干扰功能;
5)激光雷达数据输出稳定性,最大限度降低卡车安全员的接管率;
激光雷达作为该项目整体技术方案中最核心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客户希望产品能同时满足以上的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所需性能,匹配开发激光雷达点云识别算法。
图 | 装有禾赛Pandar40P的智能重卡在园区模拟行人过马路测试
图 | 装有禾赛Pandar40P的智能重卡在园区模拟路障测试
项目合作:
上汽经过调研后选择了Pandar40P,面对严苛的项目要求,一方面产品原本具备的200米10%测远能力、最小0.33度角分辨率、独家的抗干扰功能、经过极其完备严苛测试的产品高可靠性、严谨的寿命测试使得产品与场景应用迅速匹配。另一方面针对港区沿海的环境特点,禾赛紧密合作支持、及时响应,迅速定位到对应的专业环境测试标准,第一时间将产品进行完备的测试、验证和改进。
图 | 禾赛Pandar40P配合项目严苛的要求进行环境适应性测试
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禾赛领先的产品性能、极强的产品可靠性和第一时间现场的技术支持成为上汽选择禾赛产品的坚强后盾。
项目成果:
禾赛Pandar40P系列产品荣幸助力上海洋山港智能驾驶重卡项目实现了以下成果:
1. 智能驾驶重卡通过激光雷达实时获取周围200米半径范围内的点云,通过上汽自主开发的自动驾驶算法实时感知环境中的各种障碍物,从而进行路径规划、避障,实现在码头港区、东海大桥、物流园区的L4级别车辆自动驾驶;
2. 智能驾驶重卡在复杂的作业环境下,通过激光雷达特征匹配可实现±3cm精确定位货物装卸地点一次到位完成装货,单点作业效率比人工操作至少提升10%,同时自主规划路线精准运输到指定地点;
3. 智能驾驶重卡在32.8公里长的东海大桥上组成编队、实现列队行驶,激光雷达的精准感知确保车辆距离维持稳定,后车可实时监控前车行驶状态,实现跟踪,同时激光雷达的抗干扰功能为数据的稳定不串扰保驾护航。智能驾驶重卡在保证安全行驶的情况下将列队行驶跟车距离,从150 米缩短到10 米,成倍地提升了洋山港的智能转运效率和东海大桥的货物运载力。
图 | 智能驾驶重卡列队行驶在道路上
图 | 上海洋山港
作为全球最繁忙的集装箱港口,洋山深水港是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上汽集团承接的洋山港智能驾驶重卡项目无疑是港口智能化的重要里程碑,极大提升了港口的集装箱转运效率、东海大桥的货物运输承载力。禾赛激光雷达产品和项目支持团队与上汽研发团队在紧张的项目进度中配合紧密,在此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经验,将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进一步提升,未来服务更广泛的客户。
图 | 禾赛激光雷达产品矩阵